首页 » 图片新闻  

当母亲渠穿上“科技铠甲”,这场评审藏着厦门人的水脉新想象!

时间:2025-06-06

一渠连古今,水润同翔千万家—— 汀溪干渠的重生,不止是水利工程,更是水文化的涅槃!

它是流淌 68 年的 “母亲渠”,曾滋养 16.67 万亩农田,却因岁月侵蚀渗漏率超 50%,让 6.84 万亩耕地 “喊渴”;它是同翔两区的生命纽带,却因设施老化成为 “水患隐患”。如今,厦门市汀溪干渠防渗加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正式通过评审,一场“水利+文化”的跨界焕新,正让这条母亲渠从 “功能渠” 变身 “文化脉”,筑牢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双防线!

(1955年汀溪水库破土动工清基现场)

工程硬核:68 年老渠的 “科技焕新手术”

病症诊断:老渠的三大 “生命危机”

血管堵塞:总干渠 38.72km、左干渠 27km 中,仅 37.8% 完成衬砌,土渠段渗漏如 “血管失血”,左干渠中段被填埋断流如“血管堵塞”。

器官老化:沿线水闸螺杆锈蚀、老旧破损、渡槽砂浆脱落

生态告急:翔安区农田灌溉依赖深水井,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,7 条溪流已出现断流,进而引发水生生物数量锐减。

(汀溪干渠三秀山段)

(汀溪干渠四林邱厝段)

(果园渡槽)

(九溪河道)

防渗铠甲系统

采用 C25 钢丝网混凝土贴面、生态框挡墙、复合式板桩等防渗工艺,总干渠 18km、左干渠 4km 渠道将穿上 “防渗铠甲”,衬砌率提升至 72.5%,年节水 275.9 万 m3

智慧神经网

部署雷达流量计、视频监控、闸站电控远控,构建 “天空地” 一体化监测体系,实时监控水位、流量,让 65.72km 渠道实现 “千里之外一键调度”。

功能复活术

恢复左干渠中航锂电段 1.07km 通水,串联沿线水库,实现灌溉、供水、排涝、生态补水 “四位一体”,年均引水量 3018 万 m3 直补 7 条溪流。

(工程位置示意图)

(可研报告专家评审会)

水文化 “概念蓝图”:策划中的汀溪水库科普馆

汀溪水库水利科普馆:三大沉浸式体验解码水文明

厦门首个 “水库 + 干渠” 主题科普地标,融合宋代窑址、水利历史与现代科技。

时空长廊构想:以 1955 年水库动工老照片、施工工具为起点,展出 “人定胜天” 石刻与老工具,AR 技术让参观者 “穿越” 参与筑坝;宋代同安窑瓷展区,见证海上丝绸之路与水利工程的千年交集。

互动实验室设计:一滴水的奇幻漂流

规划水循环模拟沙盘、节水知识问答装置,让公众直观感受 “水库→干渠→农田” 的输水逻辑,未来或可亲手操作闸门调度模型(概念阶段);节水承诺签名墙,让环保理念可触可感。

工业记忆:旧厂房里的水利课堂

改造朝阳电力废弃厂房为研学点,展示水轮机工作原理,结合宋窑遗址开展 “制瓷用水” 手工体验,让水利与文化擦出火花。

母亲渠文化IP:让老渠会 “说话”

设计汀溪水库专属 IP 形象,三维模型植入科普馆与渠道沿线;户外科普长廊以 “渠史 + 技术” 漫画叙事,让水利知识 “走” 出课本。

(水利科普展览馆户外科普长廊示意图)

(水文化科普馆示意图)

(水利工程相关主题研学馆示意图)

价值跃升:从 “灌溉渠” 到 “安全脉” 的三重蝶变

粮食安全防线筑牢

恢复 6.84 万亩农田灌溉(占同翔耕地 34%),水稻灌溉保证率大幅提升,年增粮食产能远超过去,让 “看天吃饭” 成为历史。

生态水网重焕生机

年引生态补水3018万 m3,古宅溪、曾溪、沙溪等河道将告别断流,助力 “水美乡村” 建设,绘就 “渠清鱼跃白鹭飞”的图景。

安全文化深度融合

科普馆概念旨在打造 “水利 + 文化” 启蒙平台,未来或可联合学校开展研学活动,让青少年在概念构想的场景中(如虚拟展厅)了解水安全(待落地后实施)。让 “节水优先” 理念通过母亲渠故事深入人心。

国水方案:用专业守护水脉传承

作为全程策划方,国水水务以 “三化” 理念打造标杆:

技术产品化:蜂巢格室生态护坡、顶管穿越道路等专利技术,减少施工对农田与城市的扰动;

文化场景化:将宋代窑址、水利历史融入工程设计,让每个闸站、渡槽都成为文化展示窗口;

管理智慧化:信息化平台实现 “渗漏预警 - 调度响应 - 生态评估” 全流程数字化,让老渠迈入智能时代。

水利有魂,文化有根—— 评审不是终点,而是 “水润同翔” 的新起点!

当 C25 混凝土与宋代窑火在科普馆相遇,当智能监测系统对话 1956 年的筑渠初心,汀溪干渠的重生,正是新时代水利 “安全、生态、人文” 三位一体的******诠释。未来,国水水务将继续以技术为笔、文化为墨,让这条母亲渠永远流淌希望之水,滋养城市的每一寸土地与记忆。

关注我哦!

让我们一起见证万亩农田 “解渴” 的喜悦,让节水护水的理念随渠水流进每个厦门人的心田!